在要不要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华夏国的北京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总理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总统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2月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开北京,并且根据临时约法,宣称“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总统的免职令。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2月2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一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这样,总理段祺瑞掌控了政府大权。
1917年3月12日,段祺瑞政府在英法俄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德奥宣战。不久,几十万的民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和英法美日的运输船,赶赴欧洲,他们的任务是帮助协约**队修筑工事,从事后勤运输,或挖掘战壕。
英法美日提供的运输船只,装备简陋,环境比较差,华夏国的民工们不得不挤在狭窄的船舱里。作为拥有华夏男人灵魂的穿越者,安娜唯一能做的,就是命令负责运输的官员:必须以对待本国士兵的标准对待来自华夏的盟友,不得随意克扣他们的口粮和工钱。
............
在大西洋,鲁登道夫的无限制潜艇战的冒险,似乎产生了称心的战果。在1916年的最后三个月中,一百三十万吨以上的协约国和中立国船舶被击沉,1917年1月份的损失近九十万吨。到了2月,只剩下仅够六周粮食的英国,迫切需要美国支援,以与德国潜艇的威胁搏斗。
美国宣战后三天,威廉·西姆斯海军上将前往伦敦,在那儿,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的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对来自美国的朋友坦诚道,“如果象这种损失继续下去,我们无法继续战争。”
威廉上将和约翰上将经过短暂的讨论,一致认为必须打破海军部的规定,实行护航制。两位将军的建议得到了劳合.乔治首相的支持。
1916年底,劳合.乔治断然命令海军部,于明年初在北海和直布罗陀航路开始试验性的护航。结果立见成效。到了1月底,海上损失骤降到二十万吨以下:在实行护航制度前,损失高达百分之二十五,实行护航制度后,损失不到百分之一。从1917年春季开始,英美所造的船舶,开始稍稍多于以前损失给敌人潜艇的船舶,而且它们击沉的德国潜艇,不久就比德国所能建造的为多:德国人的潜艇战失灵了!
.............
在参战时的1916年12月,美军只有十九万六千人,其中七万七千人是陆军正规军,其余是国民警卫队。军事装备不是过时,就是没有。没有单独的空军——陆军的五十五架飞机是通讯兵的一部分,连执行侦察任务也是不牢靠的。用马刀劈砍的骑兵部队是陆军的精锐,甚至连造辆坦克的蓝图也没有考虑过。军事首脑不了解军、师或旅的组织。陆军内外,没有一个人曾受过堑壕战的训练。
但是,威尔逊总统的宣战令,正式开动了美利坚巨大,可怕的战争机器。美国政府作了很大努力,以便尽快把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全国划分为21个军事工业区。对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加速生产军工产品采取了措施。开始制造2万架飞机,3.5万辆大型载重卡车。1917年的生产计划规定筹建16个大型枪炮工厂,预定1918年生产出1.9万辆坦克。
同时,威尔逊总统在强烈的反对声中,说服国会对每一个二十一岁至三十一岁的体格健全者实行征兵制,后来年龄改为十八岁至四十五岁:这将有四百多万人在陆军服役,八十万人在海军服役。
约翰·潘兴将军被任命为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随着军队的迅速膨胀,潘兴开始重建他的部队。他决定每一个美国师应包含二万八千人,约两倍于相应的英法部队。他的命令证实了一个普遍的欧洲人的观念,即美国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大手大脚的。3月1日,潘兴以及六十名参谋官员、六十七名士兵和三十二名战地办事人员来到了法国巴黎。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将其军队调往欧洲大陆,主要是在圣纳泽尔、拉罗舍尔、罗什福尔、波尔多和马赛等法国南部的一些港口上陆。道路勤务部队和工程技术人员最先到达,其任务是为迎接主要部队作准备。辅助部队铺设大约1600公里的新铁路,架设16万公里的电话线,建成大量临时兵营、医院、仓库。
让欧洲交战双方更抓狂的是,美国陆军着手狂购乱买,出乎人们的想象。陆军有八万六千匹马,虽自1915年以来,西线就从未用过骑兵,但陆军部依然买了一百万条马毯,二百万只饲料袋,九十四万五千副马鞍和二百八十万个马笼头。订购了二千多万顶蚊帐,在法国的几英里方圆的货栈,堆满了各式各样无用的东西,这对潘兴将军来说是太难堪了。他通知陆军部停止装运浴缸、书橱、地板蜡、割草机、办公桌、活梯和痰盂。
...........
美国的参战使英法的状况大为改观,但是不能指望立即得到美军的援助。和美国的军事动员一样,美军运往欧洲的速度很慢。到1917年夏,在法国的美军仅20万人。因此,英法联军指挥部不准备在1917年战局中使用美军实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