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是如何谱写的?又是如何传承的?居然在这方面还要有专人来负责。

    这是中国独有的职业——谱师。

    每隔几十年,宗族理事就会齐聚在家族祠堂,请来谱师重修族谱,确保血脉传承和长幼有序。

    谱师的第一项工作是收集信息,接到通知的族人要来祠堂登记,很多宗族人数众多、分支松散,谱师要逐个儿上门拜访,找不到人或是吃闭门羹都是常有的事。信息整理完毕后,就要开始制作族谱,一支名门望族的家族史能有几十卷谱牒,数十万字的族人信息,字数越多排版的印刷盘就越多,几万个木活字整齐排列在印刷盘上,有些文字长期使用出现破损,谱师就需要重新雕刻。通过这种磨砺,也让谱师们练成了一手写反字的绝技,为了提高码字的效率,谱师们经过几代人总结出了一百六十字的口诀。

    这一百六十字的口诀能让他们在一秒之内找到所需要的汉字,排列好文字后,再用清水将木板湿润,把墨汁涂到每一个活字上,靠棕榈刷将一个个汉字拓印在纸上,这样印出来的族谱字迹清晰、字体秀丽,甚至能保存千年之久。

    活字印刷术的巧妙不仅在于字符可以随意组合,借助大大小小不同的竹片木块儿还能印刷出不同的排版。族谱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谱师则是它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一本本族谱记录了一个个家族的血脉传承,让族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能落叶归根。

    《家谱》这种以特殊方式,记录一个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衍等宗氏文化。

    一本宗氏家谱,归们纳起来大约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记录起源,明辨世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孩提时代,每个人都会问自已的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而成人之后,便会关心的是我们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时至今日能够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啦。

    第二,是寻根留本,承前启后。关于《家谱》,古人说:“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类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从而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载体,是一种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一个人,无论走的多远,总会有浓重的乡愁与之相伴,这是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自已的的父母和一起生活的亲人。

    第三,是促进交流,凝聚血亲。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在修撰家谱过程中,族人之间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自然而然的加深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世系传承和亲情教育,进而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第四,是修家齐国,教化子孙。很多《家谱》都包含着祖训家规,这些祖训虽然是家族的东西,却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现代教育忽略了人的品德教育,而优秀的祖训家规洽好能够弥补现代教育的缺陷。由此可见,一部完整的家谱不仅是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记录,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