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实话,在淮上反顽斗争中,新四军4师损失相当大。
344旅奉命支援新四军,1940年南下,于7月抵达“淮上”。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部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344旅改编为新4旅。
为了制订中央的指示,八路军第4纵队进行了分兵,罗大将率领新2旅以及344旅687团向东发展,跨过了陇海线,进入了苏北地区。
而344旅新688团、689团以及新2旅4团留在了苏豫皖地区。不久,以陇海线为界,陇海路东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而八路军第4纵队留在陇海路西的部队依然属于八路军第4纵队的建制。
此时,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东起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的广大地区,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到1940年底,豫皖苏边区党委辖淮上、涡浍、陇海路南、豫皖和睢(县)杞(县)太(康)5个地委,2个专署、5个县政府和6个办事处。
豫皖苏边区是联系华北、华中的要点,是苏北、山东的门户。
控鲁、豫、苏、皖之要,扼陇海、津浦之交,是白军渗透山东、苏皖的必经之地,也是新
四军西进和八路军南下的前进阵地。
战略地位的重要,自不待言。
仅就经济来说,涡河下游的税收每月达五、六十万,是安徽的大税收机关之一,萧县盐税
每月也有八万元。
但此地易攻难守,因为这一地区主要是平原,交通方便,村庄稠密,到处都有围寨、炮楼、水壕,山岳罕见,仅在萧县津浦路旁有一南北长约五、六十里,宽不到十里的东山。在砀山以南还有一茫砀山,周围没有二十里,孤立于平原上,山上无树木,军事上毫无价值。
“皖南事变”后,新4旅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10旅,新688团改称28团、689团改称29团、4团改称30团。旅直和30团驻河龙亢,28团驻罗集一带负责监视顽军,29团驻河溜镇一带,负责监视和抗击怀远县方面的日伪军。
从10旅部队既监视顽军、又监视日伪军的斗争态势看,“淮上”地区,新四军4师10旅及路西抗日前线部队在当地日伪顽军夹击下,所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的艰巨。
淮上地区,指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宿州至蒙城公路以东地区,包括今天的怀远全部、固镇一部分。
6月1日,第六支队于新兴集召开“五卅”纪念大会。日寇1000余人趁机分数路袭击我军,纪念大会的会场变成了杀敌报国的战场。我参加大会的各部队,分数路与日寇激战于新兴集附近周围,打得敌人首尾难顾,不得不于黄昏败退。6月3日,我军在新兴集附近的鸭子刘家,继续召开了“五卅”纪念大会,表达了我军誓雪国耻的坚强意志。
“六一”战斗后不久,肖县成立了“肖县抗敌纵队”,各县均成立了自卫团司令部。与此同时,又成立了“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作为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机关,以便加强地方武装建设。
7月初,为贯彻中央军委“向西防御,向东发展”的方针,司令员彭雪枫和参谋长张震,率四纵大部兵分三路,沿淝河、涡河第二次进军淮上。至月底,开辟了以龙亢为中心,北濒浍河、南抵淮河的淮上地区,建立了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行署),所辖怀远、凤台、蒙城、宿南、宿东等县区先后成立办事处(抗日民主政府),标志着由中共领导的淮上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
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后,地处山东、苏北战略支点的淮上首当其冲,面临着不仅仅是日伪新的“扫荡”,而又增加了顽军的“摩擦”,犹如“山雨欲来”之势。
1940年8月,桂系国民党军、骑八师马彪部四个师的兵力,在我四纵队开辟淮上根据地之际,对我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骑二军何柱国对我态度亦趋恶化,皖北磨擦有一触即发之势。我第四纵队利用国民党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的矛盾,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对顽方作了某些让步,同时也作了自卫还击的准备,使局势暂时得到了缓和。
11月中旬,蚌埠、宿县等地的敌伪五千余人,附坦克二十余辆,进犯蒙城、涡阳,为粉碎敌伪的“扫荡”,第五旅和特务团在蒙城以北的板桥与敌人发生战斗,激战三昼夜,毙伤敌伪千余人,击毁汽车、坦克十余辆,击落飞机一架,严重地打击了敌人。我第四纵队在与敌伪顽的斗争中,以军事打击和政治分化等手段,巩固和扩大了豫皖苏根据地。
12月12日,豫皖苏边区发生一个严重事件,使永城以北、萧县、砀南、夏邑地区为叛军盘踞,从而使反顽战役开始时,新四军4师的侧背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1941年初,继“皖南事变”之后,蒋介石又调集三十万反共大军向华中发动进攻,妄图首先“肃清”津浦路以西之我军,尔后向苏北、山东深入,以实现将我军“驱逐”到黄河以北,配合日寇聚而歼之的毒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