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底城市遗迹形成的原因,在之前就曾有过好几种分析。最为靠谱的是周老曾经提出过的一个猜想:海底城市遗迹可能是经过好几次的版块运动造成的。这样的板块运动把原本在陆地上的城市先分裂成很多块,然后再下沉到海底,最后直到完全被海水淹没形成现在的状态。电脑端:/ 这个猜想被很多人都赞同,甚至是郭院士也赞同这样的猜想。但郭院士想要分析组们分析的却不是这个,而是这个城市变成这样的原因。 这个原因和周老的并不冲突,他需要分析组分析出是什么样的原因把一个原本大家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城市,变得四分五裂的原因。 按照对周边地质岩层结构的分析,海底城市遗迹最初遭遇到的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地震。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移动挤压,造成城市所在的板块地块裂开,处于城市中的人们因此遭受大量的伤害。这也是现在探索队在海底发现了礼拜堂后的那一条巨大地缝。而后,接连不断的余震将原本裂开的板块再次分裂,不断地出现更多细小的地缝,甚至最后将原本一整块的城市撕裂成披萨一样的块状。 第二种是火山喷发。探险队曾在靠近生活区边缘发现过冷泉。冷泉的形成,一般都是因为地底深处具有温度非常高的岩浆,和渗下去的水滴之间融合产生大量的碳酸,碳酸再和海底的矿物发生化合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大量上涌冷却,进而形成冷泉。 也就是说,在这个海底城市板块底下,很可能就有一处地底岩浆池。郭院士安排的分析组曾通过分析几处冷泉涌出的二氧化碳量的不同,大致得出海底深处的岩浆池上方,还存在一个充满气体的空洞。这说明,就算下面是海底岩浆,但只要能加以减压和气体的适量排放,海底下的岩浆基本不会再次喷发。 这两种方式,就是大家所猜测的,原生城市之所以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但这些猜测都是从地质地理方向入手进行的分析,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会议还在继续。郭院士继续发言:“除了刚才给大家展示的硬币以及各种生活器皿以外,我们的水下考古队员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请大家看这个三维图……” 郭院士向大家展出的,正是海底城市遗迹的三维扫描图,在这个图中,郭院士进行了简单的区域复原。所谓区域复原,就是暂时不对细节进行考究,而展示大区域范围的走向和建筑物分布,一般都是以道路为基线的。 在郭院士展示的三维图中,也正是由海底城市遗迹的道路进行基线的。很明显的,在三维图中由一条道路然后分叉成三条,又分叉成两条,接着就是一道弧线的宽大道路线。 “……大家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遗迹其实是用道路来划分区域的,而我们的海底考古队员也是顺着道路的遗迹进行考古发现的。就像是我们现在的城市一样,你们走在路上,可以看到修建在道路两边的建筑物,可以看到道路通向前方的建筑,也可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地方被你们忽略掉了呢?!” 郭院士的突然提问,让大家都很茫然。想想看,假如你现在进入到一个废弃的城市中,你会在意的是
什么地方呢?眼前的道路?还是道路两旁的商店和住房?或者是前方更远点的建筑?你要是这样想,那有个地方你一定会忽略掉。 那就是道路以下! 正常的城市,形成道路网的城市,它的网络绝对不是平面的,一定是立体的!在这些立体网络里,有下水道,有电缆线路,甚至还有地下铁。就是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水下考古队员们确实找到了道路以下的地方! 下水道?你认为的道路以下就是下水道!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海底城市遗迹里没有下水道,没有电缆线路!但是在道路之下,却又另外一种大家从没有见到过另外一种线路。 郭院士将三维图用透视状态显现出来,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看到。“……大家请看,这个道路像是倒过来的树状结构展开,在透视图里,你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树状节点,也就是每个分叉地方的小广场,都有一个中心。在这个中心里,根据我们之前的调查发现了一种结构非常紧密的水晶石。这个水晶石通过广场的中心进行能量的释放,然后传递到所有的道路分支上……” 这种能力传播的方式非常的先进,几乎先进到比地球上通过电线线路传播所需要的损耗还要低,而且清洁无污染。通过检测,这种水晶石和超钛矿石一样,都具有吸收动能的特性,甚至这种吸收动能的特性比超钛矿石还要强,因为水晶石不仅仅是吸收,还能放大。 当初小明第一次下到海底城市遗迹的时候,无意中用手电照射到了水晶石,水晶石将照射到自己的手电光线放大变得明耀四周,这就是水晶石的作用。 而之前,郭院士他们在小广场中发现了好几个石盒,里面都是装的是水晶石,有整块的,也有碎裂的。这样看起来,在海底城市遗迹中的每一条道路节点上的小广场,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能量放大节点,当他们接收到了能量以后,再通过每个节点的水晶石向支路上放大放出。 而这里就涉及到了整个城市的能量线路设计。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底城市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但是从很多地方还是能看的出这整个城市原本的设计状态。在地球上的城市设计,大部分因为美感,会选择对称性,或者功能性为设计方向,而这个新世界的城市,它的城市设计,却是以礼拜堂为圆心,然后再向外辐射的设计方式。这就好像某些围绕一个点修建的公园一样。 而现在郭院士他们发现的能量传输线路却从侧面说明了这样的设计方式。从外向里,是能量线路的倒推,但是从里向外呢?也就是说,位于整个海底城市遗迹的礼拜堂可能并不仅仅是礼拜堂的作用,它应该还是整个城市的能量中枢,再礼拜堂中产生的能量,通过围绕礼拜堂的环形宽道传播到围绕在礼拜堂四周的小广场节点,然后再通过设立在小广场中心的水晶石将能量放大后再传播到下一级地方去。 这样的设计非常的超乎大家的意料,甚至可以说是所有人都不曾见到过的更新颖的供能方式。 “……如大家所想,这样的功能方式不仅仅没有在能量传输上造成损耗,反而因为这些水晶的能量放大作用,越是礼拜堂外围的能量,经过越多次水晶放大,能量的量也就越大。虽然我们暂时还不知道这些能
量是什么能量,以及原生城市将这些大量的能量用来做什么?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断定,原生城市是一个非常发达的社会和世界结构。” “说回能量传输线路。”郭院士并没有再继续讨论原生城市的社会结构,反而说回到能量传输线路上,“大家仔细想想,在这个传输线路中有一个地方,可能是被我们忽略了!” 看着大家都陷入沉思,郭院士并没有卖什么关子,直接就揭示了谜底:“那条围绕礼拜堂的环形宽道!” 是啊,郭院士的提醒来的很重要!首先这条围绕礼拜堂的环形宽道,因为板块裂开的靠近中心,保留下来一的仅仅是一部分,没有办法完整的看到它的作用;其次,这条环形宽道因为靠礼拜堂太近了,大家都下意识地把关注力放到了礼拜堂上,所以这条环形宽道的作用被大家真正的忽略掉了。 按照郭院士之前的分析,能量的传输是从礼拜堂为中心,然后通过分布在四周的小广场上的能量节点进行放大再传输出去的。那么要供应一整个庞大城市的能量中心——礼拜堂就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初始能量供应点啊? 可是根据大山他们对礼拜堂的探索,根本没有发现什么大型的能量制造工具或者是设备。这就说不通了啊!最初始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呢?! 所以这也许就是郭院士想到的,也正是其他人所忽略的。难道真的是这条环形宽道的作用吗? “环形宽道和其他区域的街道的区别,在于这条环形宽道特别宽,宽度几乎是其他街道的两到三倍。这样的设计明显是有一些别样的原因在里面的。一个成熟的城市设计,不可能单独把一条闭合地环形道路设计的如此之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这条宽道是有非常特别的用处,这样的宽度,是为了给某些特别的人或车专用的。那么如果是这样的假设,是什么专用的人或车呢?根据我们分析组测量的普通街道宽度和生活用品比例情况分析,如果有一辆需要建设专用通道来运行的车辆,那这辆车的高贵程度,华丽程度,肯定都是最高的规格。但这样非常的不符合逻辑。因为这条环形宽道按照我们的模拟三维图显示,它是封闭的!一条封闭的道路,是给一个专门的车辆修建,但这辆车只能在宽道上行进。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另外一种可能性是这条环形宽道并不是给人或车什么使用的……”